红色故事|永兴抗日烽火:残碑背后的抗战记忆
2025-09-18 08:49:1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王江林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85

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9月18日讯(通讯员 王日明)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记忆被岁月尘封,却又在不经意间被重新唤醒。2023年夏秋之际,在永兴文庙大修工程中,一块刻有“将士纪”字样的汉白玉条石重见天日,经考证,它竟是民国时期“永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”的残碑。这一发现,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那扇通往80年前永兴军民浴血抗倭的烽火岁月之门。

烽火侵袭   家园蒙难

1944年春,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,发动豫湘桂战役,战火迅速蔓延至湘南大地。1945年1月,日军的铁蹄踏入永兴,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

日军先是对永兴县城进行了两次狂轰滥炸,共投下30枚炸弹,造成94人死亡,135人受伤。县城横街成为重灾区,一颗炸弹落下,当场炸死7人,街道瞬间被硝烟和尘土笼罩,断壁残垣间,满是鲜血与废墟,百姓们的哭声、喊声交织在一起,场面惨不忍睹。

随后,日军地面部队大举进攻,短短不到一个月,永兴县城及江左大部分区域相继沦陷。日军所到之处,烧杀掳掠,无恶不作。无数民众的家园被付之一炬,亲人被迫分离,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,沦为流民。

据1945年冬湖南省政府公布的“日军入侵直接损失统计”,永兴县在抗战期间共有1587人死亡,12344人受伤或受害;房屋损失达11736栋,粮食损失37852石,耕牛981头;再加上器具、衣物等财产损失,总价值高达法币5584亿元。这场战争,让永兴的县域经济和民众生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,曾经繁荣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。

军民奋起   共御外敌

日军的暴行,激起了永兴军民的强烈愤慨和不屈反抗。面对日军压境的危急局势,1944年12月,永兴县政府迅速行动,组建了“抗日自卫队”,并设立“郴永抗日自卫团司令部”,由县长李芳郴兼任司令,统一指挥全县的抗日武装力量。

中共湘南特委、永兴县工委以民族大义为重,坚决维护抗日统一战线。他们指示全县党员及革命者以普通民众的身份,积极参与和组织抗日武装。中共湘南特委负责人谢介眉化名“陈坚涛”,发表《湘南人民行动起来,开展抗日游击战争》告示书,这一号召如同一把火炬,点燃了湘南民众的抗日热情,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。

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响应下,张家洲党支部组织原大岭游击根据地未改编的湘南赤色游击队队员、仁勇乡及张家洲村民众,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,由党支部军事委员张正光率领,以“抗日自卫队”的名义投身战场;油榨墟党支部成员刘水哉、李夕帆,以及进步青年李郁文、田丁、吴哲等,也纷纷加入县当局组织的抗日自卫队。在中共党组织的影响、支持与配合下,永兴的武装抗日斗争全面展开。

为了激励军民的斗志,当时的永兴县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:每消灭1名日军,奖励银元20元或稻谷5石。考虑到敌我装备差距悬殊,抗日自卫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,他们以“设伏突袭、迅速转移”为主要作战方式,重点打击那些闯入乡村施暴的日军小分队。同时,太平、云峰、龙山、乌市等乡的自卫中队也积极行动,多次剪断日军的电话线,破坏其通讯设施,并对日军军车进行伏击,成功扰乱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。在五堂春、回峰坳、坡塘等地,抗日自卫队先后取得伏击战的胜利,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

1945年4月,在永兴军民的持续打击下,日军被迫龟缩于县城及铁路沿线据点,不敢轻易外出骚扰。郴永抗日自卫团司令部经过侦察,发现日军在县城的防务薄弱,于是制定了攻城方案。他们集结了县大队、警察大队、联乡大队、张正光抗日自卫队等精锐力量近200人,由30余名有作战经验的谍报队、警察大队队员组成“攻击先锋队”,在刘长、尹德璋的率领下,从城北攻入县城。日军仓促应战,阻击失败后,全部退至两处碉堡负隅顽抗。由于碉堡坚固,自卫队武器简陋,双方陷入了对峙。在对峙期间,自卫队控制了坳头上至魁星楼的全部城区,并趁机运出县城食盐1000余公斤,转移了仁勇乡黄泥坳粮仓的全部粮食,同时在战斗中消灭了日军1名指挥官及2名士兵。

两天后,耒阳、郴县的日军增援部队赶到,碉堡内的日军也趁机反攻。抗日先锋队退守坳头上至水星楼街区民房,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。由于先锋队孤军作战,寡不敌众,多数队员壮烈牺牲,剩余人员被迫撤出县城。日军为了报复,纵火焚毁了县城最繁华街道的房屋店铺。虽然此次攻城因日军增援而被迫撤退,但永兴军民的抗战士气赢得了各方赞誉,重庆各大报纸均对此次“永兴反攻县城战斗”进行了报道。永兴抗日武装的持续打击与民众的零星抗倭行动,不仅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,更动摇了其在当地的法西斯统治,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丰碑矗立  铭记英魂
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终于照亮了中华大地。为了缅怀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抗日阵亡将士,永兴各界民众于1946年在文庙对面的空坪上,兴建了“永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”。

这座纪念塔占地500平方米,由基座与塔身构成。基座为四方形,采用坚硬的片石砌成,高1米,稳稳地承载着塔身,象征着英烈们坚实的精神根基;塔身呈三角形,由洁白的汉白玉砌成,高5米,直插云霄,仿佛是对抗日先烈崇高精神的永恒致敬。塔的正面,镌刻着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”九个大字,笔力苍劲,气势磅礴;两侧分别刻有县长李芳郴的署名与阵亡将士名录,每一个名字背后,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塔的周边,种植着松柏,四季常青的松柏寓意着烈士们的精神万古长青。人们还平整了土地,铺装了石板,使整个纪念塔区域显得庄严肃穆,这里成为了民众悼念抗日先烈的重要场所,每逢节日,人们都会来到这里,献上鲜花,寄托对先烈的无尽哀思。

然而,令人痛心的是,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纪念塔在“破四旧”运动中被无情捣毁,石块散落各处,随着时间的流逝,塔基遗址也逐渐被岁月湮没,曾经庄严肃穆的纪念塔所在地,沦为了一片荒坪。此后,该区域被开发为农贸市场,建起了居民住房,纪念塔的痕迹几近消失,那段悲壮的历史似乎也被人们渐渐遗忘。

直到2023年,时隔近50年,在文庙大修工程中,纪念塔的残碑终于重见天日。这截残碑,虽历经沧桑,却依然承载着那段沉重而伟大的历史,它不仅为永兴的抗倭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,更像是对抗日先烈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。如今,它暂存于文庙一角,供民众驻足凭吊。当人们的指尖轻轻触碰这冰冷的残碑时,80年前永兴军民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仿佛再次重现,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,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,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,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,奋勇前行。

(作者王日明 永兴县史志办原主任)

责编:王江林

一审:王江林

二审:曹向阳

三审:楚娟

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要闻
主题报道
主编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